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实录 >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长城 课堂实录

学习委员分享 377062

学习委员 分享

长城 课堂实录 篇1

第一课时

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这个班有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来!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师:(没人举手)肯定有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长城工程浩大,……(略)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多。”从这句话,我体会到长城工程非常的浩大。因为,它所用的石头可以修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而且这道墙非常非常的长,可以围绕地球一周,还有剩下的。这说明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说得不错!(板书: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再读!

(生齐读)

师:再读!

(生再齐读,后指名读)

师:把“浩大”、“艰难”读出来!(指名读)

生:(读,略)

师:“浩大”读出来了,“艰难”没读出来。

生:(读,略)

师:不错,你读!

生:(读,略)

师:听王老师读。(范读,略)你读!(接连指5名学生读)

师:继续说,从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生:第一自然段的(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从这个地方看出,参观长城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是成千上万的。

师:可以体会到长城的气魄——?

生:雄伟。

师:(板书:长城气魄雄伟。)(指板书)谁来读这句话,我不说了,但你得注意,怎么读这句话?

(自由读,再指名读)

师:气魄再大点,你读!

(指生读,略)

师:反而小了!

(指生读,略)

师:比刚才大多了。

(指生读,略)

师:好一个气魄雄伟。

(指生读,略)

师:很好!(指生读,略)

师:好!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略)

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它是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才完工,这时间就非常的长,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里突出了长城的工程浩大。

师:你刚才说的这段话用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

生: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板书: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这句话最难读,你们先在心里默默地读这句话。

(生默读)

师: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举手!(生纷纷举手)真好!超越自我就是成功。你读!

生:(读,略)

师:你看!给我说着了不是?我说过这句话最难读,不过他敢于站起来读,我还是非常钦佩。你读!(指另一生读,略)

师:还有点变。

(指生读,略)

师:谁能比她读得更远点。(指名读,略)

师:才五百年。(笑)(指名读,略)

师:一千年。(指名读,略)

师:一千五百年。(大笑)(指名读,略)

师:谁能读到二千二百年?(指名读,略)

师:又回到一千年了。(大笑)(指名读,略)

师:快到2200年了,你们听王老师读。(范读,略)

(生齐读,略)

师:注意王老师停顿的地方。(再范读,略)

(生齐读。略)

师:(指板书三个句子)咱们一起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注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语调,不同的速度。(生齐读)

师:同学们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能够对内容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理解,真不简单。但是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长城的形象;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长城的内在精神。咱们还要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大家读这段话(指板书: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课文第二自然段,放开声音读,一边读一边仔细地琢磨体会,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使你变得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找找这种感受!

师:把最令你感动的那个句子,使你情不自禁地产生赞美之情的那个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仔细细地读。(生自由读、划)

师:(生划好后不读时)画好以后,自己反复出声地读这个句子。

师:来!最令你感动的,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的那个句子,大声读!

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我读了这句话,体会了长城的长。从鸭绿江到嘉峪关,这段路是很长的。

师:多少?

生:6500公里。还体会出气魄雄伟。

师: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生:(读)“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的崇山峻岭上”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巨龙它很长,长城它也非常的长。

师: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

生:巨龙很大,很高。从它的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可以体会出长城像巨龙一样高,一样蜿蜒曲折。

师: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它们都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

生:长城和巨龙的特点都是:气魄很雄伟。

师:你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真好!这个一般的人是找不到的。

生:我觉得巨龙就像中国一样,它跟长城一样,都是坚强、刚毅、庄重的。

师:哎!体会得真好,你从长城的象征意义上找到一样的地方。真会读书!

生:龙是很灵活的,而长城也一样,我看出它是随着山势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我觉得这一点很像龙。

师:你也是从姿势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

生:那个龙和长城它们的开头都是像波浪形,弯弯曲曲。

师:形状也一样。

生:人们看到龙都无不赞叹,人们看到长城也是会无不赞叹。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把你此时此刻感受到的,体会到的读出来。

生:(指名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气魄。

生:(读,略)

师:真好!巾帼不让须眉。谁能超过她?

生:(读,略)

师:真有气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略)

师:继续说,还有哪个句子令你非常感动,令你情不自禁地想赞叹它。

生:我很喜欢最后一句话。(读)“成千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也读得确实非常了不起。

生:(继续)因为我去过长城,我读了这句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觉得长城的确坚强、刚毅、庄重,而且当时我也赞叹长城了不起。

师:你看,这是活读书啊!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调取出来读咱们的课文,来读咱们的文字。这叫真读书,这叫活读书。

师:同学们,成千上万的参观者——闭上眼睛。(生闭眼)随着王老师的描述,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等等。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写下来。写第一题上,写完以后,连起来再把那个句子读一读。开始!

(生写作业第二题(见附一),师巡视)

师:把你想像到的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一位双腿残废的……

师:等等,等等,双腿残疾,不要说残废。

生: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写得好!你再想像一下八旬老人,双腿又残疾。他会怎么赞叹长城?他的那个话该怎么读?得读出老人的味道。

(该生再读)

师:像老人了。(笑)尽管声音低沉,感情确是非常深沉。

生:(读)一位满头银发、年近八十的爷爷,(师:又来一位八十的老人。)(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看!老人激动得嗓子都沙哑了。(笑)咱们不说老人,说别人吧!

生:一位环游了世界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家人,随着人群满怀激情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像一位领导人!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外国人的吗?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奇怪?美国人的中文怎么这么好?(笑)模仿模仿美国人说中文的口气!

(生用外国人的口气重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能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用英文说说“啊!确实了不起”。咱们可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的同学。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very good!”

师:真好,真好!very good!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小孩子的吗?

生:一个仅有三岁的小弟弟在爸爸他*的带领下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肯定是个神童,(众大笑)三岁的小孩就能发出这样的赞叹,神童!也说明咱们的长城也确实了不起。

生: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老人,拄着拐杖,随着导游的介绍一起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真好!同学们,这就是咱们的长城啊!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来带着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情。咱们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长城。它的气魄是这样的雄伟;它的形象是这样的庄重;它的精神是这样的刚毅;它的品格是这样的坚强。让咱们一起怀着对长城的赞美读第二段。长城气魄雄伟——(生读。师板书: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师:(指板书)难怪美国总统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长城是一个奇迹,……(略))

师:(指一生)你现在是克林顿。你读!

(生读,略)

师:小克林顿。

(再指一女生读,略)

师:女克林顿。(笑)

(指生读,略)

师:低音克林顿。(笑)

(指生读,略)

师:花腔克林顿。

(指生读,略)

师:真像!

(指生读,略)

师:真好!一起读。(生齐读)

师:下课!

长城 课堂实录 篇2

长城的课堂实录片断及反思

了解长城的结构,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及设计的巧妙

师:细读第二段,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生: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

师:(课件出示长城侧面图)老师有一幅长城的近照,谁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

生1指着图片给大家介绍了长城的城墙,射口和了望口,但指错了射口和了望口的位置.

生2:我想对生1提个意见.我觉得射口和了望口的位置应该换一下.

我请他走上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下面的学生纷纷对他的看法表示赞同,但生1及小部分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1:因为书上说是方形的了望口,所以下面方形的洞口应该是了望口.

生2:书上讲的是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说明了望口和射口都是方形的.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了望口是在上面.

生3:我去过长城,导游就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射口在下面,了望口在上面.

师:同学们能从书上找理由,会读书!能联系生活去理解,也是会读书的表现!但你们知道他们的作用吗

生:打仗时用来了望和射击用的.

师:怎样做才能减少伤亡呢(学生恍然大悟)

生1:我知道了.当敌人进攻时,士兵可以躲在城墙后面,在下面小的射口进行还击;当敌人还没有进攻时,可以上面的了望口进行清晰地观察.这样既避免了伤亡,又能及时了解敌情.

生4:我补充一下.敌人没有进攻时,士兵站在了望口,队伍排得很整齐,还可以起到吓唬敌人的作用.

生5: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书上说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个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为什么不把长城全部筑成城台这样不是更安全吗(部分学生也期待这个问题)

师:长城有多长

生:一万三千多里.

师:如果都筑成城台,还需要多少条石

生:我知道了.这样可以节省石料.况且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不影响打仗时士兵的休息.

师: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你想说什么

生6:长城太伟大了!

生7:我想到了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他们太了不起了!

生8:古代劳动人民真是太聪明了!

师:是啊,我们怎能不睹物思人呢我们怎能不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呢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八达岭长城的哪些资料

生介绍了八达岭长城的历史,传说.

师展示课件中的课外资料,请生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生分别谈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智慧.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借助图片直接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在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指错射口和了望口的位置.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成了学生争论的焦点.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图片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课文研读感受来解决这个问题,使课堂感悟更快,更自然,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也是自己认为处理得比较恰当的一个环节.重视学生的感悟,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教师的点拨应在学生的疑难之处,才能恰到好处.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窦桂梅《落叶》课堂实录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窦桂梅《朋友》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