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稿范文:《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 篇1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雷雨语文课文的说课稿,我们来看看。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作品《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作品《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作品《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作品《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作品《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作品《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作品《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作品《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作品《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作品《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作品《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作品《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作品《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作品《雷雨》和作品《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作品《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作品《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作品《雷雨》和作品《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作品《雷雨》。现在走出作品《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雷雨》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同学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同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同学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同学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同学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同学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同学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同学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同学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同学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同学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同学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同学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同学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 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 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同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雷雨》说课稿 篇3
一、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及课程的地位
1、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
我所教的8班是美术特色高中班,学生属于经过三年学习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艺术类考生。高中语文课程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的地位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二、背景
为培养学生阅读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本次课程鉴赏话剧《雷雨》。
三、思路
本次授课采用辩论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鉴赏分析法,教学采用辩论、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物,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学习鉴赏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程借助的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影碟等。
五、学生情况
09—8班共有24人,大部分学生语文能力不高。有5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较强,课上能跟上教学进度,积极回答问题;14名学生处于语文基础较差,但能努力听课,不断学习;5名学生基础极差,虽有教师不断督促,仍无法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极其被动。
六、教材
(一)本课内容
要想真正理解戏剧作品,必须要把握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雷雨》的难度在于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本课在学生理清课文结构、掌握剧本人物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两人相遇相见的片段,深入探究人物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教学采用辩论及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索,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学习鉴赏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①欣赏戏剧作品特定环境下的人物个性化、动作化的台词魅力。
②从人物的多重关系所展现的矛盾冲突中,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③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④从优秀的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德育目标)
2、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学习鉴赏人物的基本方法。
3、教学难点:
品读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4、教学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②提供充分的信息、补充一定量的课外知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注意在解读台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③运用点拨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适时地给予点拨,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展示授课过程中所用的资料。
七、教法
本课在学生理清课文结构、掌握剧本人物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两人相遇相见的片段,让学生深入探究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教学采用辩论、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物,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学习鉴赏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我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适时地给予点拨。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理清思路——辩论探讨——品读语言——归纳总结”。
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回顾戏剧中的人物关系,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结构。然后将学生组织成正反两方,就“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我的不断引导,让学生在思考辩论的过程中,掌握分析戏剧人物性格的方法。品读人物的语言、挖掘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我设计了发掘潜台词的训练环节,使学生理解戏剧中台词所包含的言外之意。而课后利用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则是对课上所学内容的巩固。
这堂课在教法和学法的落实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给他们提供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八、学法
本课通过辩论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鉴赏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物,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学习鉴赏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
九、教学过程
①导入:一天一夜揭露两家人30年的矛盾,从时间悬殊的角度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1分钟)
②理清思路:回顾戏剧中的人物关系,理清课文的结构。(5分钟)
③辩论探讨:组织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共同揣摩、探讨周朴园的复杂性格。(30分钟)
④随堂练习:品读人物语言,分析潜台词,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5分钟)
⑤课外延伸—— “爱”的教育(3分钟)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要过早的摘取未成熟的“恋之果”,给自身及他人造成伤害。
感悟“爱”——父母的悉心照顾、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之间的关心和问候,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无私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梦想努力奋斗。
⑥课堂小结:
学习鉴赏戏剧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戏剧作品的能力。(1分钟)
《雷雨》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故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二)教材内容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家庭的黑暗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从而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文本节选的是第二幕,共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鲁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二)教学目标
《雷雨》以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之作,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背景,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戏剧语言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把握人物性格及表现技巧。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理清人物关系,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与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与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人物形象是在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将“过程与方法目标2”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剧情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冲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做准备。
《雷雨》的人物语言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与个性,且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所以,拟定“过程与方法目标1” 为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隐性意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与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理清人物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矛盾冲突,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与虚伪的本质;侍萍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矛盾冲突,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与狡猾的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反抗精神。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教学难点:运用戏剧语言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
说学情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多数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体验情感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实践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直接参与,从对文本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⑴设疑研讨法
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学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思考、发现问题,并能准确、恰当地上升为一种人生的经验。
⑵情境教学法。
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
2.教学器具
本课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把教学设计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突破重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说学法
让学生学会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使之会学,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可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⑴诵读品味法
通过个性化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文本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⑶迁移应用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活动,即对相关素材进行改编,化理论为实践。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任务,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其时间分配为导语2分钟,文本探究39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所余3分钟作为机动,以备答疑或意外情况出现。
步骤一:导入新课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是仍残存一丝温情的老人。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与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与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师生合作朗读文本相关内容,学生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与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比较语气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而且,师、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欣赏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
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化,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相关情节引入,温故引新,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连问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对黛玉各方面都十分关心。但,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当然不是。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我说了算!听我的,没错。可见,她的“热情”话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
得出潜台词定义后,通过文本中典型例子加以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诵读、品读等方式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舞台上经久不衰,得益于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剧作中的人物的台词往往能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必须作好铺垫,所以,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引入,同时作这样的说明: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由典型的例子加深认识,再通过练习巩固理解,到此本课重点解决。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特点明确后,为进一步巩固深化,通过配音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这种迁移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使之参与到课堂中,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此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动手能力,所以,这样设计:
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注意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文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综合能力,达到语文教学三境界:掌握一定语文知识──培养相应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延展训练天地,攻克了难点。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故本着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人物不同的语言: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第一项是基本作业,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高度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排练课本剧,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使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此环节1分钟。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周之处敬请方家指正,谢谢!
《雷雨》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雷雨》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雷雨》说课稿 篇7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雷雨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雷雨》。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难点是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说过程】
第一步 猜谜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观看雷雨动画,以动画片的方式让同学们听范读课文。
第二步 初读课文,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第三步 理清脉络。出示三幅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雷雨不同时期的景象,并根据图片分清段落大意。
第四步 品读课文。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就是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行,读出味,读出神。所以在品读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生活经验,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读好,在读中留下语言从而落实了教学重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喜欢哪个部分就读哪个部分,加深理解和体验,希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同时在以上环节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结合动画、动手做做动作“压”和“乱摆”,抓住语言点结合生活经验比较两个不同的字“垂”和“爬”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感觉,让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并接触文本,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达到突破难点,落实重点的效果。
第五步课外延伸,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其他景象,模仿《雷雨》,写一篇观察日记。
总之,这堂课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力图营造一种和谐有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雷雨》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从中得到许多乐趣。雷雨前,天气闷热,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雷雨中,风雨交加,雷声轰隆;雷雨后,空气清新,彩虹高挂,蝉和蜘蛛也一起凑热闹。这就是夏天雷雨前后的情景。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二、说目标
我上的是《雷雨》一课第一课时,我拟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重点: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技巧,能够自主识字。
难点:写字
能力发展:训练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达到有效识字。
三 说教法
课件演示法:利用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图画来引导学生形象记忆“彩虹” 以及领会“垂”“压”在本课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动作表演法:通过学生直观的动作体验“压”的含义,用联想法表演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
自理识字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了解“虹”为什么有虫子旁。“彩虹”的“彩”的来历。为什么叫“乌云”不叫白云?这些看似很简单的汉字,却可以激发学生探索中国汉字的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法:
1、在学习字音时,通过小老师教读生字,同桌合作摆卡片自学生字,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在展示我会写的汉字时,学生自己采用别具一格的识记方法,来巧记生字。
四 说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雷雨,从而畅谈感受,导入课题。
2、初读课文,学习我会认的生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字离不开语言环境。因此,在学习我会认的生字时,我把字音教给学生自己解决,字形、字义由我来引导学生: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学习汉字,动作表演法,图片展示法,联想法,自理识字法等来学习本课我会认的四个生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巩固识记
在词语宝宝中,再次呈现本课我会认的汉字和引出我会写的字,学生通过和词语宝宝打招呼,巩固记忆。
在出示我会写的汉字中,有4个生字扩展到12个生字,学生自主识字的范围扩广了,他们用自己的灵活多样的识记方法交流,从而达到了自主识记的目的。
4、指导写字
先交流在写个别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在通过课件演示,以及教师范写指导学生写本课比较难写的字:“逃”“垂”
“彩”,最后,通过展台来展示书写,并纠正错误。
5、小结
《雷雨》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
三、说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说说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今天课件中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出示课件展示雷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谈观看的体会,相机板书课题:雷雨
2、引发想像: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两段录音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教师板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话平台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压”"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摘果子等。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自然现象?这个自然现象分几步?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四)、本课小练习:
训练点:1、越来越亮
越越
2、黑沉沉(abb式)
《雷雨》说课稿 篇10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感悟雷雨
雷雨是夏天的一个自然现象,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体会和感受可能不是很深,尤其是对于雷雨前天气的体会,就显得更加薄弱。这在我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有孩子竟然说到:“我感受到了这里很冷。”可见刚刚过去的冬天在孩子们心里面留下的印象更为鲜活,而雷雨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实在是比较模糊。所以创设一个雷雨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争对孩子们的特点,我设计了这几个主要的情境,第一个是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乌云压下来了,天气非常闷热。第二个创设得比较成功的情节是“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时的情境,通过雷声,雨声,雨这样一个动画展现了雷雨下下来时那个特有的情境,不仅将学生震憾了,连老师们可能也吓到了。而这正是我要的效果,让学生们体会到雷雨下起来时的快,大和令人害怕的气势。所以孩子们在体会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时也体会得相当好,是课堂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的高潮。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雨后,彩虹出来了。孩子们被雨后的美景吸引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把雨后的景色说得很美。
这三个主要情景的创设,串联起了整个课堂,将课堂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他又将课文的各个部份非常明晰地展现了出来。
二、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给学生想像的空间
这篇课文写了雨前,雨时,雨后的不同景色。初读文本感觉这三个部份虽然主线很明晰,但是如何设计不一样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每个部份不同的内在联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开始试讲的时候,组内的老师对我说,感觉每一个部份的设计都是一样的,课堂显得没有变化,对学生的提升也不是最大。于是争对这一点,我又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决定把这三个方面通过三种不同的设计来引领学生。
对雨前的设计,我主要注重于对文本的理解,挖掘文本的内在资源,将雷雨前天气变化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份理解,体会到雷雨前天气的闷热,以及变化之快,先是闷,再是风,接着是闪电和雷声。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对雨中的设计,我更注重于对学生想象说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雨下得非常的欢快,还有谁也很高兴?要是你在雨中,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让学生去感受雨,体会雨,喜欢雨。在这样的想象说话中,最后又回到了文本,体会下雨时天气的变化,越来越大,最近雨停了。对于雨后的设计,我采用的是看图说话,体会雨后美景的方法。并且把文本的内容也溶入到了说话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雨后的美景,并且加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包括雷雨前后的不同天气情况,小动物们的感受,植物的感受等等。文本已经在学生的说话过程中讲出来了,也就不需要再去细细地咀嚼。通过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指在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想通过雷雨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对雷雨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体会到了这真是一场及时雨。
《雷雨》说课稿 篇11
教学准备:
课件、图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天气变化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看图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扩词练习
5、说记字方法
6、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拓展训练
1、感情朗读
2、观察天气,写日记。
《雷雨》说课稿 篇12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m.ijianli.net)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雷雨》说课稿 篇13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